宁波有位“硬核”爷爷,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,仅凭一副老花镜和一个放大镜,为抗疫英雄李兰娟和钟南山院士创作了两幅惟妙惟肖的肖像瓷板画。
这位老爷爷叫金吉寅,今年87岁,来宁波8年了,虽然已是耄耋之年,但身体健朗,精神抖擞。“他们是可敬可爱的人!我在新闻上看到他们为祖国做的事情太感动了!”电话那头,金吉寅老人说着自己创作的初衷,激动之情溢于言表,“这种肖像画是画在瓷板上的,经过800度的高温烧制,出来的画永不退色,象征着院士们为国为民的功绩永世流传,将被人民牢记!”
“瓷板画里,两位科学家的神态是坚定不移的,我想表现出他们的科学家精神,背景是新冠病毒图像,以此纪念在这个特殊时期发生的事情。”金吉寅告诉记者。
不像在纸上作画,在瓷板上作画需要用小线条的画笔一层层的上色、再一处处的填色,这种高精度的手法相当耗费时间,87岁的金吉寅在被改装成画室的客厅里每天伏案工作四五个小时,一个月左右才能完成一幅作品。
金吉寅作画有个习惯就是严谨。烧出来的画哪怕有有一丝裂缝,即便后期可以通过修补使表面完整无缺,他还是会“狠心”地放弃,耐着性子重新来一遍。创作李兰娟院士的肖像画时,金吉寅就画了两次,烧了两次才达到满意的效果。金吉寅有一个心愿,他想把这两幅作品分别送到两位院士的手里,向他们表示敬意。
金吉寅严谨的创作态度,与他骨子里对画画的热爱是密不可分的。他出身于绘画世家,父亲曾经营着一家肖像画馆谋生,从小耳濡目染的金吉寅跟着父亲做起了绘制肖像的工作。热爱画画的金吉寅尤其钟爱瓷画,在每天的实践中,逐步掌握了一套瓷画艺术的技巧。
上世纪50年代初,金吉寅同父亲一起成功绘制了一张彩色的言慧珠肖像,但当时因瓷画颜料不理想,没能进行全面的探索。金吉寅一方面继续画瓷画、研究瓷画颜料的性能,另一方面,还刻苦专研油画肖像技法。在父亲年老后,金吉寅便开始了漫长的独自摸索、实践过程。由于长期接触这两种艺术,金吉寅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:“能不能在瓷器上画出油画的效果呢?”
这在当时是一条没人走过的路,金吉寅对颜料、釉色性能和瓷器烧制问题做了大量的实际研究,终于在1976年整理出一套瓷画上色法,使得瓷画颜色能很好的表现出油画效果。要知道,以往瓷器上的绘画多是简单的单线平涂,花卉虫鸟或简单的山水画,从未有过逼真丰腴的人物肖像,金吉寅培育出了一朵艺术奇葩——结合了我国绘画中传统的细致笔触和西方绘画的技法和色彩理论。
金吉寅深厚的油画功底和瓷画技艺也让他的学生敬佩不已。郑红是鄞州区实验小学的一名美术教师,跟随金吉寅学习瓷板画快两年了,她坦言:“在瓷板上画画非常难!金爷爷有时是先根据照片画出一幅油画,再进行瓷板画绘制的。”画瓷板画需要耐心,金吉寅也在寻找有缘人能将这门国家级非遗手艺传承下去,他同时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喜欢瓷板画。
声明:本文图片来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